F1赛事_赛车赛事 登录|注册 + 免费发布信息
  • 报告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赛事直播

f1车队的温柔(f1车队变迁)

  • 发布时间:2022-09-23 22:24:06 作者:Anita

1.f1车队变迁F1赛车之所以会那么快,可不是光因为它的发动机变态。而是和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例如空气动力学、轮胎等。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F1赛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空气动力学F1赛车之所以会跑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其空气动力学的构造。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有时间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聊聊,这次先简单说说。F1的空气动力学...

1.f1车队变迁

F1赛车之所以会那么快,可不是光因为它的发动机变态。而是和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例如空气动力学、轮胎等。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F1赛车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空气动力学

F1赛车之所以会跑这么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其空气动力学的构造。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有时间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聊聊,这次先简单说说。F1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与飞机正好相反,飞机是利用气流使双翼产生升力。F1赛车则是利用气流将车身向下压,产生下压力。下压力有了就能让轮胎获得更大的抓地力。而设计一辆F1赛车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在产生下压力的同时不增加空气阻力。

这就要借助一个重要设备—风洞的帮助了。简单的说,风洞实验就是可以模拟在比赛时气流对赛车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前鼻翼及底盘和路面距离之间的频繁变化。几年前FIA还允许F1赛车在全尺寸风洞或特制的赛道上进行空气动力学测试,测试时间也没有任何限制。在此期间拥有风洞的车队一般24小时都在进行着风洞测试,且风速高达350km/h。

但是风洞测试成本过高,只有像法拉利这样的大车队才消费的起,其它小车队根本没有能力担负高昂的测试成本,这就导致那些有资金开展风洞测试的大车队的平均圈速可以比小车队快3-4秒,使得比赛的观赏性下降。因此在2007年FIA首次针对赛车的风洞测试修改了赛事规则,禁止了全尺寸风动测试。从而改为了按比例缩小的模型风动测试。

今年FIA又针对F1赛车风洞测试修改了规定,既每支车队每年只能注册使用一座风洞进行测试,风洞测试时间不得多于每周60小时,被测模型尺寸不得大于原车尺寸的60%,风速不得大于180km/h,同时测试必须在标准大气压下进行,在测试过程中只允许同时使用一个模型。

>>>制动系统

跑的快也要停的住,F1赛车的刹车系统可以说是其高速行驶的安全保障之一。从原理上讲,F1赛车的刹车系统与民用车没什么区别,都是盘式刹车。而且F1赛车的刹车也是由一些生产民用刹车系统的厂商生产的,像本赛季F1的刹车就是由Brembo、CarboneIndustrie和Hitco三家厂商提供的。

但有所不同的是,因为F1赛车的刹车片和刹车盘均为碳纤维材质,刹车盘的直径为278mm,厚度28mm工作温度可以达到900°以上。像新加坡那样的夜战,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被烧红的刹车盘在飞驰。所以F1车队会提出具体要求让这些厂商定制刹车系统。其所使用的材料和精密的加工工艺,才使得F1的刹车系统无论在性能还是成本上都远高于民用车。

最后再来堆一组数据,在整个赛季中,Brembo会为其赞助的每支车队的两台赛车提供10套刹车卡钳、140到240个刹车盘、280到480片刹车片。

>>>轮胎

无论什么车,轮胎都是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轮胎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一辆赛车性能的发挥。而F1轮胎和民用轮胎,虽然在技术发展和制造流程上有一些交集。但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产品。民用轮胎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耐用性,而F1的轮胎则追求的是极限的抓地力,只有抓住地了,赛车才能跑的更快。F1的轮胎在比赛中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90-110度。只有到达这样的温度,轮胎才会死死的贴住地面,而只要温度稍低一点,轮胎就非常容易打滑。所以在上胎之前,工作人员会先把轮胎放进暖胎毯里,使轮胎保持工作温度。

另外,今年F1赛车的轮胎配方从六种增加到了七种,除了之前的硬胎、中性胎、软胎、超软胎、雨胎和全雨胎外又增加了一款极软胎。这款轮胎的配方要比超软胎还要软,但磨损也会更快,一般车队会将其用于排位赛来刷圈速。

>>>动力单元

上面说了这么多,没有动力单元不等于白说?本赛季F1赛车的动力单元排量上限为1.6升,V型六缸涡轮增压形式。相比于之前的赛季,声音等各方面都出于安全和环保的原因做出了妥协,虽然排量减小,缸数缩到六缸,但F1的动力单元还是可以达到15000rpm的转速和900匹马力的输出。这不光是拜涡轮增压所赐,还要靠一套复杂的混合动力系统。

1.6T的F1动力单元分为六个部分,由动能电机、热能电机、控制单元、储能电池、V6内燃机和涡轮增压组成。其中,动能电机和热能电机就属于混合动力部分。动能电机是与内燃机的曲轴相连,在赛车制动的时候作为发电机,将赛车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而在赛车加速时则作为电动机,将电能转化动能,并可以为赛车提供最大120kW的功率。而热能电机连接的则是涡轮增压器,并将涡轮排出的废气热能转化为电能,这个电能一部分存在储能电池中、一部分给动能电机使用。而热能电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赛车低速出弯加速时,可以为涡轮增压加速以消除涡轮的延迟。

总结:

F1赛车本身就是所有尖端车辆技术的试验场,浑身上下都是当今最好的科技和部件。所以它也没有不快的理由。别以为这就写完了哦,等下篇文章我们接着聊聊F1赛车的变速箱、方向盘等等。

2.F1历届车队

1950法利那(意)  阿尔法-罗米欧

1951范吉奥(阿根廷)阿尔法-罗米欧

1952阿斯卡利(意) 法拉利

1953阿斯卡利(意) 法拉利

1954范吉奥(阿根廷)奔驰和玛莎拉蒂

1955范吉奥(阿根廷)奔驰

1956范吉奥(阿根廷)领先和法拉利

1957范吉奥(阿根廷)玛莎拉蒂

1958霍托恩(英)  法拉利

1959布拉海姆(澳) 库伯-克拉马斯

1960布拉海姆(澳) 库伯-克拉马斯

1961P-希尔(美)  法拉利

1962G-希尔(英)  BRM

1963克拉克(英)  莲花-克拉马斯

1964约翰-舒尔蒂斯(英)法拉利

1965克拉克(英)  莲花-克拉马斯

1966布拉海姆(澳) 布拉海姆-列布科

1967海尔梅(新西兰)布拉海姆-列布科

1968G-希尔(英)  莲花-福特

1969斯图尔特(英) 玛塔拉-福特

1970林特(奥)   莲花-福特

1971斯图尔特(英) 泰利尔-福特

1972菲蒂鲍尔迪(巴西)莲花-福特

1973斯图尔特(英) 泰利尔-福特

1974菲蒂鲍尔迪(巴西)麦克拉伦-福特

1975劳达(奥)   法拉利

1976亨利(英)   麦克拉伦-福特

1977劳达(奥)    法拉利

1978安德拉蒂(美)  莲花-福特

1979舒克特尔(美)  法拉利

1980琼斯(澳)    威廉姆斯-福特

1981皮盖特(巴西)  布拉海姆-福特

1982罗斯伯格(芬兰) 威廉姆斯-福特

1983皮盖特(巴西)  布拉海姆-宝马

1984劳达(奥)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5普罗斯特(法)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6普罗斯特(法)  麦克拉伦-保时捷

1987皮盖特(巴西)  威廉姆斯-本田

1988塞纳(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89普罗斯特(法)  麦克拉伦-本田

1990塞纳(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91塞纳(巴西)   麦克拉伦-本田

1992曼塞尔(英)   威廉姆斯-雷诺

1993普罗斯特(法)   威廉姆斯-雷诺

1994迈克尔-舒马赫(德)贝纳通-雷诺

1995迈克尔-舒马赫(德)贝纳通-雷诺

1996达蒙-希尔(英)  威廉姆斯-雷诺

1997雅克-维伦纽夫(加)威廉姆斯-雷诺

1998米卡-哈基宁(芬兰)迈克拉伦-奔驰

1999米卡-哈基宁(芬兰)迈克拉伦-奔驰

2000迈克尔-舒马赫(德)法拉利

2001迈克尔-舒马赫(德)法拉利

2002迈克尔-舒马赫(德)法拉利

2003迈克尔-舒马赫(德)法拉利

2004迈克尔-舒马赫(德)法拉利

2005费尔南多-阿龙索(西班牙)雷诺

2006费尔南多-阿龙索(西班牙)雷诺

3.今年f1车队和队员

【2008年F1参赛注册车队】

1 法拉利车队 Scuderia Ferrari

2 宝马索伯车队 BMW Sauber F1

3 雷诺车队 ING Renault F1

4 威廉姆斯车队 AT&T Williams

5 红牛车队 Red Bull Racing

6 丰田车队 Panasonic Toyota Racing

7 红牛二队(米纳尔迪车队) Scuderia Toro Rosso

8 本田车队 Honda Racing Team

9 印度力量车队 Force India

10迈凯轮车队 Vodafone McLaren Mercedes

- 超级亚久里车队 Super Aguri F1(2008年5月6日退出)

注意:超级亚久里车队的2008年车队排名清空。

4.f1车队变迁史

目前没有。现有的车队都是欧美国家,分别是:红牛 (总部:奥地利) 法拉利(总部:意大利马拉内罗) 迈凯轮(总部:英国沃金) 路特斯(总部:英国Enstone) 梅赛德斯AMG(总部:英国) 索伯(总部:瑞士Hinwil) 印度力量(总部:英国) 威廉姆斯(总部:英国) 卡特汉姆(总部:英国Leafield) 等等

5.f1车队越来越少

中国现在暂时还没有F1车队,现在的F1车队里面工作的真正的F1车队工作人员都是相当的相当的少的,好像只有一个董荷斌现在是莲花-雷诺车队的第三试车手,不过他是一个华裔车手,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说这个可能有点儿过了,不过希望中国技术力量雄厚了在进入F1吧。

还有就是,F1以及别的汽车比赛在国内推广的并不好,还没有能够营造出更好的赛车氛围,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一种氛围吧!

6.F1车队前身

1,传世佳作——克莱斯勒“气流”

20世纪30年代是汽车设计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随着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汽车造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涌现出许多珍品,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气流”(Air-flow)牌轿车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

1934年1月,在纽约汽车展览会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气流”已将大部分前翼子板缩入车身两侧,前照灯也融入车身,前风窗首次采用整块曲面玻璃,进一步减小了空气阻力。而在这以前的近40多年里,汽车均为厢式汽车,前翼子板和前照灯都是独立布置的。另外,“气流”瀑布状倾斜布置的散热器通风罩栅,使其流线型车身更显流畅,车内装有8缸发动机,功率可达110.3kW。

2,“前驱”先锋—雪铁龙

雪铁龙(Citroen)汽车公司创建于1919年,创始人安德烈·雪铁龙(AndreCitroen)

早在1913年就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一家齿轮公司,并有创意地设计出人字形齿轮。

雪铁龙非常欣赏美国福特T型车的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并决定将它引入法国。1919

年6月,第一辆雪铁龙A型车问世,这是欧洲第一辆采用流水线方式生产的汽车。雪铁龙将人字齿轮图案作为自己的车标,以纪念对齿轮工业的贡献。

1919年,雪铁龙A型车

1933年,为了抵御世界经济危机,雪铁龙公司设计出了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汽车,这一简单结构的创新,在汽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34年4月18日,世界上第一辆采用前轮驱动的汽车CitroenTractionAvant轿车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前轮驱动、全钢承载式车身、液压制动系统、扭杆弹簧、独立悬架、齿轮条式转向机构以及顶置气门发动机,几乎是划时代的设计。

3,奥迪

20世纪30年代的赛车运动风起云涌。1933年,在德国举行的汽车大奖赛(F1的前身)上,法国布加蒂车队的T54赛车勇夺冠军,意大利阿尔法·罗密欧车队获得亚军,代表德国出场的奔驰车队仅勉强得了第6名,这是政府感到颜面尽失。为了确保德国在国际竞赛中夺冠,1933年,费迪南德·波尔舍(FeridinandPorsche)受政府之命组建了汽车联盟车队,由奥迪(Audi)、霍克(Horch)、万德勒(Wanderer)和DKW四家公司组成,用四环标志表示四家公司紧密地联合。是奥迪公司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AugustHorch)。

奥迪公司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

汽车联盟成立之后,便推出了让其名声大振的银箭A型赛车,由波尔舍设计。汽车联盟刚开始时组建于Zschopau(DKW的本部),1936年,汽车联盟新的办公大楼在开姆尼斯市建成,这标志着在各地独立开发汽车的时代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汽车联盟的生产设施被苏联占领军没收并拆除。1948年,该公司从开姆尼斯市的登记名册上被删除。

1934年的银箭A型赛车在柏林的阿瓦斯(Avus)赛道上

1934年,A型赛车

1949年9月3日,新的汽车联盟股份有限公司(AutoUnionGmbH)在英戈尔斯塔特成立,它是今天的奥迪汽车公司的前身。

7.f1车队演变史

01年F1共有10支车队。

分别是:法拉利 /迈凯轮 /丰田 /英美 /索伯 /威廉姆斯 /乔丹 / 雷诺 /美洲虎 /米纳尔迪。

最终法拉利车队的德国车手迈克尔.舒马赫加冕车手总冠军,并带领法拉利车队卫冕车队总冠军,麦克拉伦车队车手库特哈德、法拉利车队巴里切罗分列车手榜第二第三。

8.现役F1车队

目前现役的是两个,Sauber的小林可梦伟和HRT的Karthikeyan。历史上亚洲车手列表如下:日本籍:鲋子田宽(仅仅在75年跑了一场比赛,还没能进资格赛)、长谷见昌弘、服部尚贵、星野一义、井出有治、井上隆志穗、高桥国光、桑岛正美、高原敬武、中野信治、野田英树、中岛一贵、中岛悟(一贵他爹)、片山右京、小林可梦伟、佐藤琢磨、铃木亚久里、铃木利男、高木虎之介、山本左近印度籍:Narain Karthikeyan、Karun Chandhok泰国籍:Birabongse Bhanubandh

9.f1车队变化

测试工夫变少了


  宵禁工夫变长了


  因而有鉴于本年赛季未来到史上新高的22场,车手们的赛车多了一具MGU-K可供调理,不外电池(ES)与中心电子体系(CE)的年度配额仍保持两具。

10.f1车队变更历史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规则大改是2022年F1技术规则大改的核心,当然这一点从发布出来的样车模型就显而易见,新车的外观相较于现款F1赛车的外观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地面效应底板:从2022年开始,地面效应底板将再次大幅应用在F1赛车上。地面效应底板在上世纪70-80年曾是车队们研发的热点,但出于安全原因的考虑,最终地面效应底板在1982年底被禁止。但有别于上世纪带有侧裙边的全封闭式地面效应底板,明年F1赛车的底板不会带有侧裙边,简单来说是用具有两条长气流隧道的底板代替了目前的水平底板,这个新的底板设计将确保赛车的总下压力有更大的比例是来自于车身下部。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干净的尾流和一个对前车尾流不太敏感的空气动力学平台。

前翼:结构进一步简化,翼片直接与前鼻锥相连,而不是目前主翼板通过连接片与前鼻锥项链的方式,前翼的组成翼片数量降至四个。F1官网的文章中称新车的前翼简单来说是一个“防外洗”的前翼,在跟车时能产生一致的下压力,并控制好前轮产生的乱流。

尾翼:目前F1赛车的尾翼会将气流向上方和向外推送,将后面的赛车置于脏空气之中。相比之下,2022款赛车尾翼的形状和位置将创造一个旋转气流,这个旋转气流将控制轮胎产生的乱流并将其卷入从扩散器中出来的气流当中,形成一个看不见的“蘑菇”形气流尾迹。同时,后方的赛车将会穿过干扰更少的干净气流。

DRS:2022年F1技术规则3.10.10明确写道了有关DRS的规则条款,所以肯定有DRS,只不过通过样车模型看不出来DRS的设定方式。

前轮导流翼片: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前轮上有一对小翼片,它们的作用是帮助控制前轮产生的乱流,并使乱流远离尾翼。其作用有点类似于现在前翼产生的涡流,但现在的方案在跟车时会令气流变得非常敏感。

轮毂罩:轮毂罩自从2009年之后再度出现在F1赛车上,并且在2022年的F1赛车上是强制性的,它可以对车轮的气流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另外从明年起我们再也看不到复杂的破风板了,不过从2008年之后车身上禁止的百叶窗冷却出口将再次回归。

空气动力学规则大改的目标

目标:减少乱流,降低跟车难度,增加超车可能性,创造更接近的比赛场面。

超车困难是F1长期以来想要解决的问题,大家可能还记得在2019年进行过一次简化空气动力学套件的规则小改,目标也是为了减少乱流。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动图,看一下目前跟车的乱流效果(原图来自SimScale和CREO Dynamics)。

当空气穿过前车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后,它会失去能量并且减速。这种低速气流会导致湍流,紧接着形成一团热的、不稳定且混乱的气流,让后车迎面通过。

在直道上,由于外洗效应会导致车后的尾流有一部分绕开后车运动,而前车相当于在空气中有效地开了一个“洞”,后车会迎面遇上更少的空气,所以后车的阻力会有所降低,以增加速度而产生超车。

但在弯道中,前车产生的乱流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后车的空气动力学效果。根据F1官方的数据,现行规则下的后车距离前车20米时,后车会损失35%的下压力。而当后车距离前车10米时,后车会损失46%的下压力。

而在2022年的新规则下,当后车距离前车20米时,后车仅会损失4%的下压力。当后车距离前车10米时,后车损失的下压力仅有18%。这意味车后车在跟车过程中能以良好、稳定的状态和速度过弯,以创造出紧密的比赛场景。

车身尺寸和赛车最低重量

近些年来F1赛车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车迷们很关心2022年新车的车身尺寸和赛车重量有没有降低。

那么在2022年F1技术规则3.4整体尺寸中有写道:

3.4.1 除了轮胎和轮毂罩以外的其他部件,不得超过车辆中心线两侧1000mm。也就是说2022年的赛车最大宽度与现在保持一致,还是2米。

3.4.2 前轴中心线到后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3600mm。这将最大轴距限制在了3600mm,与现在的赛车相比有微微降低。

赛车的最低重量方面,由于单体壳等部位引入更安全的测试标准,加上更重、更结实的轮胎,2022年新车的最低重量将从现在的752kg增加到790kg,增重约5%。

11.F1车队的组成

没有牌子。F1赛车不能在普通道路上行驶,在汽车厂的流水线也不生产,而是由各赛车公司或车厂的赛车运动部单独设计和制造的,以汽车牌命名都是车队的名字。

一支F1车队是由赛车手、试车手、车队经理、技术总监、工程师、技师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医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团队。

自1950年创办F1比赛以来,几乎每个赛季都会有一支车队退出,他们的空位总是会很快的被其他车队补上。因此从开赛到现在,至少有97支车队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过他们的风采,到1995年,仅有11支车队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中,有85支车队被淘汰了。

12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Copyright © 2021 F1赛事 F1赛事 网站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52
友情提示: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